在《你以為我不想變好嗎?問題是我不知道哪樣才好: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矛盾混亂的平行時空》的文章中,我們認識到了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人,會表現出的行為與情緒有哪些。
有許多人在看了那九大臨床診斷的特徵後,可能會開始猜想自己的另一半、家人、朋友、同事主管等,是否正是邊緣型人格障礙者。這樣的情況確實蠻正常的,又被稱為「醫學生症候群」(Medical Student Syndrome, MSS),也就是在描述就讀醫學系的學生時常在學習不同疾病之病症的過程中,不自覺檢視自身的健康狀況,因而誤以為自己患有那些書上的疾病。
同樣的道理,你也有可能在閱讀上一篇簡述邊緣型人格障礙徵兆的文章時,放大檢視了自己或是你身邊的人,誤將自己或是對方視作為邊緣型人格障礙者。
除此之外,由於任何一個心理疾病的診斷皆是以病人外顯的行為表現來做判斷,而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一些行為與情緒展現又剛好與某些心理疾患重疊(如憂鬱、暴躁、自殺傾向等),所以也是有可能被你視為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家人朋友,正被其他心理疾病所困擾。
因此,我想真正重要的不是去爭執、論斷對方是否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等人格疾患,而是多花點時間進一步學習如何和被相關情緒、心理議題困擾的家人朋友相處互動。怎麼樣的溝通與對話才能真的給予他們陪伴與支持呢?同時間,當我們和他們互動、對話時,又會看到怎樣的一個他們呢?
今天我將和大家分享一個,1980年代起美國許多精神科醫師與心理諮商師會採用來協助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的對話模式,稱之為SET-UP(Kreisman, 2018)。今天的這篇文章將會先把重點放在SET-UP溝通法的前半部份,也就是SET。希望這一套溝通技巧也能夠幫助大家精進自己與其他人的對話。
促進健康對話的溝通心法
我們平時和身旁未受邊緣型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所苦的家人、朋友互動時,應該就有經歷過那種兩方發生衝突,希望藉由溝通化解矛盾反倒越講越氣、越講越受傷的經驗,遑論我們和邊緣型人格障礙者對話時,更是難以好好溝通了。
這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雖然嘴巴上說要和對方溝通、找出兩人的共識,但其實我們的心裡想的卻是「他應該要照著我的方式去做」。我們並沒有想要調整自己的觀點、做出退讓,也沒有打從心裡同理對方的處境。
這就像是我們在開車時,不巧在一條狹小的巷弄遇到對向的來車。假如這個時候兩邊車主都沒有人願意稍微拐個彎、前進與後退,那麼兩台車只能僵在那裏,一動也不動了;又或者再更慘一點,兩台車主若是毫無轉動車頭的意思,反倒我行我素地踩下油門、往前衝去,他們到最後可能就此發生擦撞、直接的衝突。
同樣的道理,人與人之間衝突的化解,也應該像開車那樣學習調整角度,讓兩邊的人都能駛過那道瓶頸。
比方說,當你和另一半遇到生活習慣上的差異時,像是物品擺放的位置、家事該如何分配、約會的方式或是多久約會一次等等,你是先在自己心裡盤算合乎自己期待的相處模式,並且在跟對方對話時想方設法地說服對方呢?還是說,你心裡面會將自己預設為做出退讓、改變的那個人呢?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就足以顯示接下來你與對方的對話,到底是一場「講道」還是「溝通」了。
假如你發現自己確實準備好打開自己的心、放下自己的成見,願意為了對方來調整自己時,那麼我想這時候再運用下面的SET溝通策略才會達到真實對話的效果喔!
SET溝通策略
支持(Support)
任何有效溝通的第一步,就是你必須讓對方真實感受到自己被你支持。比方說,當爭執發生時,與其是一直看著自己感覺受傷的部分、舔舐傷口,你是否能夠同時看到對方的受傷呢?
假設說我們將兩人的關係看作是一場兩人三腳的比賽,有可能跑到一半的時候,對方一個不注意或是自以為是,便絆倒了其中一腳。結果連你原本跑得好好地也被他拖下了水,跟他一起跌倒、飛撲了出去。這時候你的反應是什麼呢?
「都是你!明明說好一是左腳、二是右腳的,你都不好好照我們當初說的去跑,結果還害我跌倒!我都受傷了,超痛的!」
「就跟你說要照我的指令動作了啊!你到底有沒有在聽?厚,我不想跑了,棄賽就棄賽啦!要跑你自己跑!」
於是,與其是轉頭詢問對方受傷的情況、安慰激勵對方,在我們面對關係衝突的那一刻,我們選擇了怪罪、責備對方,甚至是直接拋下對方一個人去收拾殘局。
或多或少是因為我們害怕對方轉過來責罵自己,所以我們不自覺地在發生問題的當下,火速地將矛頭對準對方。
也有可能是因為,對方真的一直以來沒什麼運動細胞、技術不成熟,而身為運動天才的我們可能時常也會驕傲地想「對方會拖累自己」。於是與其是陪伴、協助對方成為和自己一樣厲害的運動員,我們反而習慣先拍拍屁股走人。或許這樣的處理方式正暗示著,我們沒有自己想像中的厲害。
假如今天我們真的把對方當作自己的隊友、想要和他順利完成這項人際賽事的話,那麼我們可以從關照對方開始。即便可能是對方自己心情不好、對我們遷怒,讓我們學習暫時放下自己,轉身問問對方:「你還好嗎?」
即使對方不見得是在一個情緒穩定的狀態,又或者無法清楚描述自己內心的煩躁不安,我們也可以不斷地告訴對方自己會陪在對方身旁,讓對方能夠感受到你真的關心他、同理他的感受。
「我很擔心你的狀況。」
「我想幫你、陪你一起度過難關。」
這些都是可以用來讓對方感受到自己關心、體貼他的表達方式。不過,切記我們的功課可不只是把那些字句說出來而已,我們還必須確定對方有接收到這個支持的信號。這也是為什麼除了「支持」(support)的表達之外,我們還必須結合「同理」(empathy)。
同理 (Empathy)
正如前面的兩人三腳範例提到的,當遇到關係爭執不休的情況時,除了一直去想問題的對錯與責任歸屬在誰,我們是否能夠看見對方心裡的傷痛也是非常重要的。
由於大多時候,我們習慣以憤怒的語氣、冷處理等情緒暴力方式做為自己的防衛機制,所以我們可能會在衝突發生時,發現另一半的講話方式變得特別尖銳或是態度變得異常冷淡,因而觸動了自己的敏感神經。最後我們也開始跟對方採用類似的防備策略,爭執地兩敗俱傷。
然而,事後我們都曉得,其實這樣的溝通方式根本無法真的讓對方知道自己在意的點、受傷的原因,更別說要能感同身受了。
不過,我們是否能夠同理對方,也是跟我們自己內心是否能夠善待自己有關。研究提到越是能夠寬恕自己的不完美的人,才越能夠饒恕、同理身旁讓自己受傷的人(Miyagawa & Taniguchi, 2020)。所以讓我們也學習去面對自己的傷口、寬待自己的不完美,這樣我們才有辦法真實的去理解、愛護對方。
我們可以向對方表達自己試圖理解對方的方式:
「雖然不知道你內心真實的狀態,但是我知道你一定很難受。」
「要你面對這樣的局面,一定很不舒服吧。」
現況(Truth)
最後,當我們確知對方有接受到我們支持、同理他的訊號時,我們就可以來想想如何實際陪伴對方面對眼前的障礙。
比方說,你可能發現到對方只要遇到自己的家人時,就很容易會產生焦慮、憤怒的感覺,進而影響到他和你之間的互動,那麼你可以溫和地告訴他你的這項發現,並且讓他有時間慢慢檢視這樣的發現是否符合自己的狀況。
接著,試著以一個「我們」的口吻來陪對方找尋解答。譬如說,「這樣的狀況對你來說一定很折磨、傷神。我們現在知道是因為過去和家人的那段相處經驗讓你很受傷所導致而成的,我們可以不用那麼常和他們見面沒關係,我也可以多陪你聊聊當初發生的事看能不能慢慢釐清不舒服感的來源,你覺得呢?」
當然,在面對對方生命的瓶頸或是你們的關係衝突時,要能夠真實的去觸碰、處理議題肯定不容易。在這過程中,對方還可能會轉而把自己的情緒障礙、對他人的憤怒、對生命的埋怨等情緒轉嫁到你身上,並指控是你造成他的不舒服感。
比方說,你是否有留意過自己很容易在別人說了某些中性、不帶批評的話或是做了某些舉動時,瞬間爆氣嗎?甚至,有可能對方原本的一番好意卻也被我們視為一種威脅。
很多時候,我們氣憤對方的緣故並非真的是因為對方的言行中帶有攻擊自己的意圖,反而是因為過去這句話或行為曾經由別的家人、朋友對我們造成傷害,因此當我們未能清楚分辨這個情緒的來源時,我們便會直接把怒氣發在這個不知情人士身上。
這樣的情形就表示,我們已經被過去的傷口制約了,只要對方在某個較為緊張的情況下,做了某件事,我們就會感覺到威脅、不安。比如說,可能一個媽媽曾經不小心和孩子走丟,所以每次只要孩子出門沒在規範的時間回家,她就會變得很焦躁不安,等小朋友回家時,她便毫不猶豫地向孩子破口大罵,也不管孩子是不是在回家途中遇到塞車了。
所以說,當我們決定要以實際行動來支持、同理與協助對方時,我們就要有心理準備自己可能會莫名成為他負面情緒的箭靶,並且在寬恕自己、饒恕對方後,陪對方找尋可以改善問題的實際做法。
這過程一定非常不簡單,但是假如你已經準備好,願意多接幾發子彈、為對方捨己也毫無怨言的話,那就堅定向前,往你們更好的關係出發吧!
References
- Kreisman, J. J. (2018). Talking to a loved one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 Communication skills to manage intense emotions, set boundaries, and reduce conflict. Oakland, CA: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 Miyagawa, Y., & Taniguchi, J. (2020). Self-compassion helps people forgive transgressors: Cognitive pathways of interpersonal transgressions. Self and Identity. https://doi.org/10.1080/15298868.2020.186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