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伴侶不需要總是和我們的想法一樣。這才是讓生命有趣的地方─ 和自己結婚太無聊了。事實上,那叫做單身。」
《八場約會:維繫一生的愛需要的關鍵對話》
─ 約翰·高特曼
你是否也曾深信,只要「沒有爭執與衝突」,你們的關係就是美滿的?
你是否也曾埋怨,對方都不會看你臉色、無法讀懂你的心,是因為他不夠愛你?
當我們進到一段親密關係中,雖然我們沒有明說,但是我們的內心一定都希望對方是那個適合自己、能和我們好好經營這段關係的人。然而,因著社會、家庭教育各樣似是而非的價值渲染,我們和另一半的關係卻常常被一些錯誤的期待、信念所絆住,而我們卻渾然不知。
案例分享:被過去信念困住的另一半
致遠和若涵是一對人人稱羨的神仙眷侶。據他們身旁的親朋好友所述,他們的家庭生活非常美滿,兩人的社群貼文裡總是他們一同到處旅行、享受各樣美食、或是兩人與朋友們開心同樂的畫面。照片裡的他們總是那麼笑容滿懷、恩愛和諧的樣子。然而,在這片美好光芒下卻是一個隨時都會消失於無蹤的幻影。
致遠認為一段完美的戀愛是不會有任何衝突與爭執的。或許,這是因為他從小就看著自己的父母和其他長輩們,從獲得眾人的祝福與彼此的承諾下步入禮堂,到為了各樣大小事物吵吵鬧鬧的,最後再到離異、各奔東西的殘碎結局。當致遠開始談戀愛時,他就告訴自己一定要找到一個和自己在各方面都匹配、完全不會有衝突與爭執的另一半。
而就在這時候,若涵出現了。她和致遠是在一次旅遊中巧遇、認識的,彼此剛好都有共同的興趣和喜好,所以很快就合拍、在一起了。雖然剛開始交往的幾個月一切看似美好,但是到了最近幾個月,若涵開始覺得有些無力、關係停滯不前的感覺。
因為,每當若涵想和致遠溝通彼此之間對於一件事情的認知差異時,或是她希望和對方討論彼此希望被滿足的需求時,致遠就會瞬間變成一道石牆,彷彿六神無主、魂不著體,開始聊及一些無傷大雅、不著邊際的事情,似乎試圖轉移焦點,或是乾脆直接把自己「關機」(shut down),拒絕對話。有幾次,若涵實在忍不住了,決定要和致遠好好把話說清楚、告訴他自己的想法,想不到致遠馬上以有要事要處理為由,拔腿就跑,而且還一斷聯就斷聯了好幾天。
對於若涵而言,雖然關係中的不和諧也讓自己感到不舒服,但是一想到小時候自己的雙親冷戰不說話,甚至是某方離家出走的驚悚畫面,她就覺得「火光」還是比「冷漠」好太多了,至少多了一絲能讓關係成長與改變的機會。而且,她認為致遠身為她的另一半,應該要能夠主動理解她的心意才對啊!但現在,致遠將她隔絕在外的情況卻讓她感到無所適從,也讓她對他們的未來越來越沒把握。

幫忙點閱有興趣的廣告,讓覓井能創作更多好文
科學研究:造成關係失溫的五種錯誤觀念
他們倆人的困境似乎也能在珍·奧斯汀(Jane Austen)的《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中看到。在故事的起頭,伊莉莎白(Elizabeth Bennett)認為不管一對戀人之間發生何種爭執,但凡發生這樣的情況就表示彼此根本不適合。對於她而言,「對的人」=「零矛盾的人」。所以,當達西先生(Mr. Darcy)在一件事上表達出相左於她的言論和觀點時,她便馬上將對方列為拒絕往來戶,更不斷強化自己心中「他們不適合彼此」的想法。
而達西先生則認定真愛意味著對方應該能夠在不需明說的情況下,便能知道自己的真心和意圖。也因此,不論是他自己對伊莉莎白的「冷淡、不說愛」,還是他在觀察伊莉莎白的姊姊,珍,的行為後,直接建議友人賓利先生停止無謂的追求而不是建議他先向對方敞露自己的心意,同時也了解對方的感覺後再作行動等等,我們都會發現達西先生習慣把「讀心」視為「愛或不愛」的判斷標準。
根據Eidelson & Epstein (1982)的「失能關係信念量表」(Dys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liefs Inventory, RBI)研究發現,關係不幸福的情侶或夫妻們很常身陷在五個導致關係失溫的錯誤信念裡:
(1)關係中的任何分歧都是致命的
(2)真愛就是對方總是知道自己在想什麼
(3)另一半死都不會改變
(4)性生活一定要完美關係才會美滿
(5)男女大不同,情感需求差很多

意見分歧 = 關係破裂 ?
進一步來說,對於抱持第一種觀念的伴侶來說,情人之間若無法擁有相同的價值觀、態度、目標、喜好、或甚至只是平常對事物的看法,他們的關係註定會失敗,因為他們會認為這樣的差異代表他們之間沒有「愛」,或者是「不夠愛」。因此,與其透過互相理解、包容共處的良善溝通去化解彼此之間的差異所引起的不舒服感,這樣的伴侶習慣透過威脅、情緒勒索或是迴避溝通的方式來面對兩人之間的不同(Satir, 1976)。
無法讀心 = 不夠愛我 ?
而,對於像若涵或是達西先生那種習慣把話藏在心裡,演練各種小劇場後就是不告訴對方自己真正的心思的人而言,他們先入為主地認為對方若是真的愛自己、重視自己,那麼他們就應該要能直接猜懂他們需要甚麼、不想要什麼。久而久之,他們那常常猜不透或猜錯他們心情的另一半只會越來越加感到挫折,甚至是深怕自己又做錯甚麼事而引來一番埋怨。於是,他們乾脆躺平裝死,心想多做多錯不如少做少錯。
個性難改 = 永遠不改 ?
還有另一種尤其在老夫老妻的個案上特別常見的錯誤信念則是,「牛牽到北京還是牛,對方的個性或問題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比方說,在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紅樓夢》中的賈璉和王熙鳳便是這樣的一個案例。雖然在外人面前,賈璉和王熙鳳這對夫妻總是表現得無比恩愛的樣子,但是實際上他們都抱有一種猜忌對方和彼此批判的僵化心理。
賈璉就曾抱怨王熙鳳道:
「她防我像防賊似的,只許她同男人說話,不許我和女人說話,我和女人略近些,她就疑惑。」(曹雪芹,1996/1791,第21回)。
雖說賈璉真是個花心大蘿蔔,但我們確實也會發現王熙鳳本身也一直往自己的另一半身上貼標籤。所以,會不會在無形中,賈璉的不斷出軌也可能是王熙鳳疑心過重下的自我實現預言悲劇呢?
而當賈璉與鮑二家的幽會時,我們也足以從賈璉語言中的輕視,觀察出他對妻子「死了再娶一個也是這樣,又怎麼樣呢」的那種不抱期待與失望感(曹雪芹,1996/1791,第44回)。他似乎認為,無論發生什麼事、兩人之間有甚麼樣的經歷,對方就是無法改變,無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完美「性」伴侶 = 幸福愛情?
曾經我在看新聞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一群八卦娛樂媒體圍著一對明星夫妻向他們採訪結婚後的生活。還記得,當時他們向兩人問到一些非常露骨的話題,似乎對於這些吃瓜記者而言,一段婚姻的幸福與不幸是和兩人的「性事」畫上等號的。然而,Eidelson & Epstein (1982) 的研究告訴我們,這樣的觀念其實一點都不正確,甚至還會在無形中增加互動上的摩擦與緊張。
Gündoğdu等人(2018)的研究也顯示,當一個人習慣以兩人之間是否有頻繁且完美的肉體接觸來定義這段關係的好壞,比方說有些人認為:「如果我和另一半不常有親密接觸,我們的關係一定會一蹋糊塗」、「如果對方不常表現出對我的(性)渴望,那他肯定對我不感興趣」等(頁110),那麼這樣的錯誤信念便會重重打擊他們與伴侶的關係滿意度。而當我們對於一段關係越加不滿意,我們就越難投入其中,更別說要走得好、走得久了。

來自不同星球的你:男女大不同 ?
另一個很常深埋在許多人心中的錯誤信念便是「男女生來大不同,所以無法理解彼此是很正常的」。很多人可能讀到這邊便會開始捋起鬍鬚,語氣帶著不屑的狐疑道,「拜託,男生跟女生本來就不一樣,而且大家不是都說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嗎?」
如果你也開始出現懷疑、質疑的聲音,我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這是一句大家常常在講的話,所以當我們碰到一個推翻它的論點時,肯定一時之間會有認知失調的不舒服感。但恰恰正是這句話長期造成的種種關係衝突和瓶頸,讓我必須以一個心理學研究專業的立場來破解這個大眾(假)心理學下的迷思(aka., 毒瘤)。而且我必須強調這並非是甚麼為了講求平權才有的新21世紀論點,因為早在20世紀時,不論是Eidelson & Epstein(1987)還是Bradbury & Fincham(1993)都一次次地透過實際、嚴謹的科學研究證明,「男女大不同」在親密關係衝突中是個徹頭徹尾被拿來便宜行事的假議題。
事實上,Carothers & Reis(2012)發現確實生理男性和生理女性在身體的構造上會因人類發展而有身高、身型比例上的不同,但是在心理需求、人格特質、興趣喜好和能力價值上卻沒有明顯地不同;男生也可以非常有同理心,而女生的數理能力也可以非常地突出。
反而,更多的時候,配偶或情侶間的差異正是因為他們成長於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環境、社群團體等等,而他們在這當中也接收到各式各樣不同的價值體系、刻板印象與行為模式的灌輸與強化,而導致他們之間的不同。當彼此的差異碰撞在一起時,勢必會有難以理解對方或受不了對方的時刻。
比方說,正因為某人的父母認為「男生皮嘛打打鬧鬧很正常、個性應該要堅強不許哭;女生要乖順聽話、怎麼可以玩得髒兮兮的」,所以便在無形中用預期的方式去教育及對待自己的孩子,這樣孩子長大時不「種瓜得瓜」還真是有點奇怪啊!
然而,如果伴侶們一直用「他就是個鋼鐵直男,完全不會安慰人」或是「她就是個嬌嬌女,整天就只會碎碎念」這樣的錯誤信念來看待彼此的話,那勢必他們便很難對於這段關係抱有期待與希望,更別說要越來越享受這段關係了。也就是說,這樣的偏見或迷思已經先默認了彼此處在一個不可逆、不可控、不可變的處境,所以兩人會逐漸對於關係感到無力、無奈、到最後的不為所動都是我們咎由自取的(Eidelson & Epstein, 1987)。
而且,Gündoğdu等人(2018)進一步發現到,當兩人長期處在這樣的關係誤解裡時,他們便更容易會在兩人發生衝突時以暴力的語言或行為來回應對方。這很可能是因為,當人累積的負面情緒已經到達一個自己無法負荷而情況又無法改變的僵局時,那些長期壓抑的負能量便會反過來吞噬我們。
幫忙點閱有興趣的廣告,讓覓井能創作更多好文
關係升溫指南:跳脫迷思迴圈,強化正向行為
談了那麼多關於破壞感情的迷思後,我們當然也要思考並實行一些策略來避免自己關係的惡化,更重要的是促進親密關係的成長。首先,最關鍵的便是,我們要在與對方發生衝突、一股腦都是上述的那幾個錯誤信念時,盡可能地冷靜下來,告訴自己這些想法、價值信念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不要輕易落入它們的陷阱中影響自己看待彼此的眼光。
再來,便是試圖以對方的角度、觀點和立場看事情。雖然你可能會說:「我氣他都來不及了,還管他怎麼想咧!」但是這樣的作法其實是在幫助我們一步步建立對他人的同理心和耐心,較能看見對方現階段的困難和限制,以及自己在某些地方與他的相似之處。長遠下來,當我們越來越能夠體會對方的心情,也比較能接受那些短期看起來很礙眼的缺點時,我們就更清楚自己應該怎麼做才能和對方一起朝著那個理想前進了。
以下是一個針對許多人在關係中常發生的困擾所提供的具體改善步驟和方法:

如果到現在你還是覺得關係中的衝突只會導致感情決裂,或是對方怎麼都無法像我們肚子裡的蛔蟲一樣按照我們的期待或想法去做,又或是你和他來自不同的星球永遠都溝不通、無法改變,那麼不妨重新思考一下當初你投入在這段關係中的目的是什麼?對方又在關係裡帶給了你哪些正面的價值呢?
祝福你,也能盡快走出那些阻擾你們感情發展的迷霧,好好重新開始為你們的關係定義,何謂「親密」、何謂「愛情」。

參考文獻
- 曹雪芹(著)(1996)。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編,修訂版)。人民文學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791年)
- Bradbury, T. N., & Fincham, F. D. (1993). Assessing dysfunctional cognition in marriage: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lief Inventory.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5(1), 92-101.
- Carothers, B. J., & Reis, H. T. (2012). Men and women are from Earth: Examining the latent structure of gend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3(6), 1093–1117. https://doi.org/10.1037/a0030437
- Eidelson, R. J. & Epstein, N. (1982). Cognition and relationship maladjustment: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dys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lief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0, 715-720.
- Gündoğdu, R., Yavuzer, Y., & Karataş, Z. (2018). Irrational belief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s the predictor of aggression in emerging adulthood.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udies, 6(3), 108–115. https://doi.org/10.11114/jets.v6i3.2884
- Satir, V. (1967).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Palo Alto, Californi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幫忙點閱有興趣的廣告,讓覓井能創作更多好文
閱讀其他讓別人受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