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罵傷破了我的心,我又滿了憂愁。
我指望有人體恤,卻沒有一個;
我指望有人安慰,卻找不著一個。
他們拿苦膽給我當食物;
我渴了,他們拿醋給我喝。」
詩篇 69:20-21
古代詩人李白曾在詩中寫道:「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表露出他在道別摯友杜甫後,那種無人可以與之傾吐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的思念與孤寂之情。真誠的友誼,就像近年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到的,可以排解我們內在的孤單,讓我們更有力量面對生命中的低潮(Chen, 2021)。
比方說,當《華燈初上》裏頭的蘇慶儀被生母的男友性侵得逞、母親又視而不見時,她便找到自己在學時的同窗死黨,羅雨儂,向她全盤托出過去這些日子以來自己所遭遇到的種種創傷與虐待,最後更是在對方的陪伴下慢慢從死蔭的幽谷中走出來。
似乎對於李白和《華燈初上》裡的兩位女主角而言,友誼誠可貴之處就在於,一個人可以把生命中好的跟不好的部分和自己的好朋友分享,不用擔心會被拒絕、不被理解,甚至是再受傷害。
然而,李白的詩詞真的道盡一段真摯的友情會有的樣貌了嗎?還是,他只說了其中的一半呢?蘇慶儀對羅雨儂是完全無偽的敞開了嗎?還是,正如後續劇情逐漸開展的那樣,或許她一直都未對她的死黨完全坦白呢?
幫忙點閱有興趣的廣告,讓覓井能創作更多好文
正當我們多數人都覺得自己生命中最親密的朋友會最了解我們內心的軟弱與不安時,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一群心理學家卻決定做一個相反的推斷。Kim等人(2021)認為,很有可能在講到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最不堪的一面時,我們身旁最好的朋友反而更常會是被我們蒙在鼓裡的一群人。
他們找來了幾百名大學學生,邀請他們各自參加不同的實驗。實驗開始前,這些大學生皆被要求要帶自己的一個好朋友一起來參加接下來的實驗。等到他們與自己的好朋友進到實驗室時,實驗人員便把他們兩人分開,並請這些參加實驗的人用筆回答紙上的兩道題目(Kim et al., 2021)。其中一題大概是這樣的:
「請寫下一件關於你自己,讓你不舒服、對自己不安到不太想面對的事情。」
另外一題則是詢問這個學生平常都在從事些什麼活動、其中的趣味談。
假如你是這個參加實驗的人,你的這兩道題目的答案又會是什麼呢?當你真實回答完上述的題目後,你又會偏好誦讀哪一題的答案給跟自己前來參加實驗的好朋友知道呢?
出乎我們常理的意料,Kim等人(2021)就發現到說,雖然這些陪同前來參加實驗的人真的都是這些實驗參與者的好朋友、甚或死黨,但是幾乎沒有一個人想要讓自己的好朋友知道自己第一題的回答——內心深處感覺不大舒服的個人資訊。反而,多數時候,人們會寧願把自己內心最醜陋、不想被人看見的那一面攤開在一個陌生人的面前,也不願身旁的人知道。
這樣的現象不僅只是在人們真的需要向人揭露自我時才會看到,就連當人們只是想像著要寫信給自己的好朋友告訴對方自己的瘡疤時,他們也還是會變的話少、不安、不願意敞開太多。
幫忙點閱有興趣的廣告,讓覓井能創作更多好文
然而,這一連串挑戰我們認知的實驗結果並不是在暗指說,誠摯的友誼並不存在。事實,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人們預期這段關係會是一個長久的交流與往來,所以才會害怕以後和對方相處時,很容易會因為彼此心裡的疙瘩而一再再地被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侵擾(Kim et al., 2021)。
譬如說,一個曾經欺負別人、讓被害者身心深受重傷並為此懊悔不已的人,可能就不太會想讓自己身邊的朋友知道自己過去錯待人的惡劣行徑,因為這就表示未來對方會用另一種眼光看待自己;而就算對方沒有因此而排斥自己,他在面對這個朋友時,也會因為常常想起這件事情而感覺到無比的愧疚、不舒服,進而影響到他與對方的互動。
除此之外,人們也會擔心,倘若自己的朋友其實無法接受這樣關於自己的事實時——比方說,無法接受他們的政治傾向或性別取向等——他們之間深切的友誼也會就此一去不復返(Kelly & McKillop, 1996)。
甚至,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的朋友可能在某些事情上與自己持反對立場或價值觀時,揭露關於自己這部分的事情可真是需要十足的勇氣,因為很多的時候那樣的敞開、毫無保留反倒成為了被拒絕來往、被當箭靶的理由(Hirsch & Clark, 2019)。
古人有云:「相交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從研究來看,朋友與朋友之間的相處與交往確實還是會面臨到種種現實的無奈。我們渴望與人敞開來往,內心卻又害怕受傷。然而,這並不表示我們就要停止浪費時間與人相交。反而,這樣的研究結果提醒我們每個人的是:
「我是否營造出一個真正安全、自在敞開的互動禾場,讓那個和自己一樣脆弱的對方,能夠不怕再次受到論斷與傷害呢? 」
References
- Chen, Y. C. (Jan. 5, 2021). 「無人是孤島」,沒人想孤老:哪些人更容易感受到年老時的孤獨感呢?覓井文化, https://www.machien.global/blog/who-are-more-likely-to-experience-loneliness-in-old-life
- Hirsch, J. L., & Clark, M.S. (2019). Multiple paths to belonging that we should study together.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4, 238-255. https://dx.doi.org/10.1177/1745691618803629
- Kelly, A. E., & McKillop,K. J. (1996). Consequences of revealing personal secret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0,450-465. https://dx.doi.org/10.1037/0033-2909.120.3.450
- Kim, S., Liu, P. J., & Min,K. E. (2021). Reminder avoidance: Why people hesitate to disclose theirinsecurities to frien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1,59-75. https://dx.doi.org/10.1037/pspi00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