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耶穌對眾人和門徒講論,說:『文士和法利賽人坐在摩西的位上,凡他們所吩咐你們的,你們都要謹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們的行為,因為他們能說不能行。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
《馬太福音 23:1-4》
最近隨著國內的四案公投選舉日越來越近,我們也可以看到抱持不同立場的各方人馬針對這些投票表決的議題進行討論與辯論。然而,與其說是討論事情、交換意見,其實很多時候,這樣的公眾政治話題都會演變成黨派與族群的身分認同議題。也就是說,人們到最後還是會習慣以「發言者是從哪個黨派或是群體出身的」這個標準,來決定自己是否要認同或是否定對方說的話。
比方說,一個看待爵士樂優過於嘻哈的人,就比較有可能會因為路易·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推薦某間餐廳而支持該餐廳,但卻比較不會因為聲名狼藉先生(The Notorious B.I.G.)認為這間餐廳很好就真的支持這家餐廳,反之亦然。
當然,上述只是一個舉例,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可能大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在這些議題上,是持一個比較中立的意見,所以並不備受他人的觀點影響。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的時候,即使是一件再無傷大雅的小事,我們的心中多少還是會有「自己比較偏向哪一方」的感覺出現,因為我們時常會藉由群體的特性來定義自己的身分和角色。
然而,這樣的狀況是否就表示說,一旦我們對於某個群體抱有負面的眼光時,就算今天我們身旁一個很親近的家人或朋友做人不錯,我們也還是會在知道對方的偏好或是屬於該群體的一員時,也對對方投以不太友善的眼神呢?
幫忙點閱有興趣的廣告,讓覓井能創作更多好文
為了瞭解一個人對於他人的價值評斷是否會根據他與對方的交情深淺而有所變化,Navon等人(2021)找來了將近五千名實驗參與者,並且把他們分配到29項小實驗中。首先,他們先讓這些受試者回答一系列關於自己的基本問題以及自己對於不同種族、膚色人種的看法。
Navon等人(2021)也已經預料到人們常常表裡不一、說得與做得不同的問題,所以他們會要求那些受試者填寫自己對於一些議題的看法,其實主要是為了能夠在真實的測試結果出來時,再針對兩種答案進行比對;一個是人們自己「說」自己怎麼看待另一個族群的人,另一個則是人們在碰到這些族群的人時,怎麼「做」。而後面的解答便需要藉由一個實驗才能得知了,也就是「內隱聯結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內隱聯結測驗」是一個用來測試人們內在一些根深蒂固的態度和觀念的電腦測驗。受試者首先會被要求坐在一台電腦螢幕前瀏覽並且試著記得不同膚色人種的肖像。接著,當測驗正式開始時,螢幕上會開始快速閃現許多道題目,每一次會出現一個人臉,而受試者則需要根據對方的種族,按下不同的電腦按鍵幫他們歸類。
其中,也會有幾道題目要求受試者將不同的正面與負面的詞彙進行分類。最後,系統便會依照受試者前面作答時的反應速度與答題準確度,來評估究竟這個受試者內心那個不為人所知、埋藏在潛意識裏頭的族群標籤是好還是不好。
有興趣了解自己對於不同族群的人是否真有偏見的人,可以到哈佛的 實驗網址 測試看看。
幫忙點閱有興趣的廣告,讓覓井能創作更多好文
為了避免受試者可能是因為其他因素—比方說,出於同理或是難過的心情—而影響作答的反應時間,亦或是受試者本身經過訓練而能夠快速答題欺騙過這個測驗系統,Navon等人(2021)也納入了另一項價值評估實驗,稱之為「價值啟動任務」(Evaluative Priming Task),好來抵銷上述的那些疑慮。作者就暫不深入解釋這項實驗的施測方式。
最後,在長達29次的實驗後,實驗人員就發現到說,即使人們在幾經思考後,都會說自己對某些少數族群中的人比較有好感、不太喜歡跟自己同一族群的某些人,但是他們的「內隱聯結測驗」結果卻顯示出幾乎每個人還是會在最直接、不經思考的當下,偏好那群跟自己屬於同一個團體的人,並且為他們貼上比較正面的標籤。
更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的是,即便參加實驗的人都表示,自己對於這些來自另一個族群的人有所認識—他們是某個他們非常關注的電影明星—他們卻還是沒能打敗自己潛意識裡對他人的歧見(Navon et al., 2021)。
不過,這樣的研究結果還是留給我們一絲的盼望,那就是會不會有可能今天實驗的題目若是根據受試者自身周圍的家人朋友、那些真實與自己有所情感連結的人來設計的話,而非單純某個自己喜歡的演藝圈名人,他們的測驗結果也許又會有些不同呢?
而就算今天身旁的親人摯友都無法撼動他們眼中的樑木,我們卻還是稍微能夠從認知學習理論中的「實例學習理論」(Instance-based Theory of Learning)找到一點安慰,因為根據該理論,人們能夠透過來回不斷的案例學習,來調整(accommodate)或是接納(assimilate)一個新的知識,漸漸在重複的練習和時間的堆疊後內化及強化這些新知。
然而,正如學習任何一種新知識一般,學習若要能帶出真實的質變,還是需要學習者擁有一顆願意理解、學習及改變的心。期許我們每個人都能有這顆寬廣的心,願意為身旁的人看見自己觀點中的瑕疵,也讓對方因為我們的存在而幸福。
References
Navon, M., Shechter, A., & Bar-Anan, Y. (2021). The effect of groupmembership and individuating information on automatic and deliberate evaluationof well-known people.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ttitudes and Social Cognition, 121, 498-523. https://doi.org/10.1037/pspa000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