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追劇追得比別人慢的人,我不得不說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真的是一個幫助我跟上時代的詭異存在。去年造成全國轟動的《與惡的距離》是一部探討人性、正義與家庭動力等哲思議題的社會寫實電視劇,也正是我最近在努力補進度的一齣連續劇。
但早在這一部台灣自編自導自演的電視劇以前,美國就曾有一部小說,《事發的19分鐘》—由本人非常喜歡的一位女性作家,茱蒂·皮考特(Jodi Picoult)撰寫而成—在探討這方面的議題。小說以倒敘的手法談到一名出生名門的高中生,在面對同儕的疏離、家庭的冷漠與校園霸凌等種種事件後,以步槍大規模掃射校內人士來為自己伸張遲來的「正義」。
不管是《與惡的距離》或是《事發的19分鐘》,我想大多數人看完了這些社會寫實作品後,所思考的是,「為甚麼好端端的一個人會變成這樣?」若是為人父母,我們可能還會進一步思想:「怎麼樣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不旦不會成為那位被社會所遺棄的人,更不會長大成那位迫害別人且毀壞他人生命的人。」
那麼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栽培出一個能與社會和平共處,甚至是能貢獻自己、幫助他人的子女呢?以下兩要點是心理學家公認推薦的教養方式。
一、開明權威教養法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看到「權威」這個字眼時,你是不是想到了一個一板一眼、他說一即是一的長官型人物。然而,這裡所指的「權威」與「威權」不大一樣。開明型的權威父母所展現出來的是對孩子的表現具有明確且合理的教育規範,同時間也願意以同等的心思去關心自己的小孩,而不是只懂得管教、處罰孩子,卻吝於給予子女感性層面的關懷(Temba, 2019)。
根據研究發現,當一位母親能夠同時在子女面前建立自己的權威而又不失溫柔的時候,她所教養出的小孩也更能夠同理他人的情緒,並在別人陷入低潮時給予情感上的支持與傾聽,就像他自己的母親過去對待他那樣自然(Davis, Carlo, & Knight, 2015)。
二、引導式教育(Inductions)
除了使用高權威、高關懷的方式去陪伴自己的孩子長大成人,心理學家也鼓勵家長們以引導式的教育來幫助孩子建立一套成熟的社會道德感。所謂的「引導式教育」,即是指善加運用解說、一致的行為準則和清晰的邏輯來和自己的孩子說教(Temba, 2019)。
譬如說,當小朋友在學校霸佔了別人的玩具,爸爸媽媽可以和小朋友解釋這樣的行為會造成別人怎樣的傷害(如,其他小朋友感覺難過、不喜歡上學),以及這樣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如,大家以後都不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或是不願意和你相處)等。
透過耐心的引導和社會同理,小朋友才能慢慢在錯誤當中學習正確與人相處的模式,並且學習站在別人的角度和感受去與人共處。
教育子女確實是一件漫長且艱辛的道路,各位爸爸媽媽們辛苦了!不過就如同工作時遇到的交辦項目一樣,當我們與孩子一來一往、越加了解孩子的性格,並且成功陪伴孩子長大,我們就像完成那項艱難任務一樣滿足和快樂。而當身旁的人對子女的人格很是讚賞時,身為父母的你也必定滿是驕傲。
參考資料
- Davis, A. N., Carlo, G., & Knight, G. P. (2015). Perceived m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cultural values, and prosocial tendencies among Mexican American youth.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76, 235-252. https://doi.org/10.1080/00221325.2015.1044494
- Temba, I. J. (2019).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al styles and disciplinary strategies in child’s rearing.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Research, 12, 1173-1178. https://dx.doi.org/10.17719/jisr.2019.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