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自己逐日漸長的孩子,你是否也曾呆望出神,回想到當年那個與如今的他同年的自己?那時候的你是否是人稱的「班級風雲人物」呢?還是,你是那個老師口中的「麻煩人物」、同學心裏的「邊緣人」呢?
或許,不管你曾是那號被人尊崇的風雲人物亦或是那個被人遺忘的邊緣人,現在的你或許只想:
孩子,只要你能快樂的與人共處,擁有一群接納你的同伴,這樣的你就不平凡了……等等!前提是你考試要考好!
生活在一個極度重視學業成就的社會中,家長們不免會在乎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功課勝過在學校與同儕相處的情形。然而,卻鮮少人知道,其實孩子們的課業表現與同儕生活具有相輔相成的關係。
根據各國發展心理學家長年的研究發現,那些與同學相處時出現困難或問題的小孩,通常在校的成績也不太理想(Chen, Chang, Liu, & He, 2008)。不僅如此,回想一下自己或是過去身邊的人中,是不是會發現那些常常鬧事、被大家公認為情緒控管有問題的同學,似乎功課也大多不太好呢?
確實,許多研究都發現學生的行為問題除了反映出他們在家庭生活、課業上所遇到的困境外,更多時候暗示的是他們無法融入同儕的社交生活(Hymel, Bowker, & Woody, 1993)。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正值青春期的小大人們並不知道如何去應對這樣的社交挫敗,因而繼續採取相同的暴力行為或言語方式去和身旁的人互動,進而拉開他們與同學之間的距離,更難融入在自己同齡的圈子中。
面對這樣被同學拒絕的經驗,這個與同儕脫軌的孩子也被逼得要去承受一股沉重的孤獨感和憂鬱;在種種的內外夾攻下,更別說這個孩子要能在課業上表現傑出了。
假如這個孩子恰巧生活在像台灣這樣的集體社會文化中,那麼他所要承受的心理壓力更是龐大,因為這樣的文化氛圍看中群體的表現勝過個人風格的展現,所以特立獨群的孩子可能較容易在亞洲文化中被冠上「不受歡迎」、「邊緣人」等字眼,而在西方文化中則會被視為具有領導特質(Chen, Chang, He, & Liu, 2005)。不過,近年來,台灣的社會也開始經歷變化,開始更能去接納不同類型與特質的孩子,也算是一件好事。
談了這麼多關於同儕關係和社會文化如何影響小孩在校的學習,身為爸媽的你或許會感到些許沮喪,似乎自己對於孩子的未來是如此束手無策,無法幫助他們許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似的。
嘿,我有哪一次讓你帶著失望離開的?談完前面那些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後,我們就要來進一步談談身為父母的你可以為孩子避免的哪些受傷,讓他們在學校處得好也學得更好。
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健康良好的同儕互動關係
一、建立親子之間的安全感
在幾個月前與親子依附相關的文章中,我們曾經提到一個人長大後與另一半相處的經驗和互動方式,大多建基於他小時候與父母(尤其是主要照顧他的那一方)的互動上。事實上,不只是一個人的親密關係,他與同儕相處的方式,也是根基在親子依附關係之上。也就是說,當孩子從小與父母的關係就是舒服、自在、且具安全感的,他們在和同年夥伴的互動時也將是如此自然流暢。
此外,由於孩童的父母時常能夠在孩子的情緒和需要上面提供支持與協助,這個孩子也因此能夠更敏銳地覺察別人的情緒反應,並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回應別人的需要,因而被同學喜歡。
更值得一提的是,具有高度親子安全感的孩子也較能以正面的眼光去看待他與別人的關係。進一步地來說,相較於具有依附障礙的孩子,安全型依附的孩子會覺得別人接近他是單純地喜歡他、想要和他做朋友,而非像依附障礙的孩子那樣害怕別人發現真實的自己或是拒絕與人來往。
因此,身為父母的你,記得要時時讓自己的孩子知道,你是他最堅強的後盾,就算天塌下來,他還有你。
(一探不同依附類型的成長經驗)
二、教導孩子人跟人之間的互動方式
許多在學校被同學漠視的孩子其實是因為「不懂」而造成了一連串的誤會。有些孩子並不知道當他們進入到一個新的群體中時,除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自我外,他們其實也要開始學習接納別的個體的需求和價值觀,並且真實地以讓人感到尊重的方式去和他人互動。
因此,我們有時會看到一些剛上幼兒園或小學的孩子被同學稱為「小霸王」,正是因為他們不懂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和他們同年但卻不同調的孩子的存在,但他們卻試圖強迫別人成為他們自己喜歡的樣子,而這便是身為家長的我們必須好好教育他們的地方。
或許有些班級小霸王可以透過強壓自己想法的方式來獲得部分同儕的追尋和愛戴,甚至進一步的以行為或言語霸凌的方式來取得同儕的認同,但事實上他們與同學的關係時常是禁不起考驗的。那些「仰慕」他們的人,與其說是仰慕他,反而比較像是因為當下沒有太多的選擇而遵循他的帶領,或是害怕自己也成了被攻擊的對象而依從,然而一旦這些同學被問到是否喜歡這個人時,答案往往出乎這個小霸王的意料之外。
三、陪伴孩子觀察他人與檢視自我
在教導完孩子人跟人之間正常、舒服的互動方式後,我們也別忘了帶孩子上場做演練,畢竟人際關係可不是一門紙上談兵的學問。
首先,家長可以先帶孩子去觀察其他同年群體互動的過程,讓他們覺察那些被人喜歡的小孩與那些被人孤立的孩子之間存在哪些差異。不過,切記在帶自己的孩子去做臨場觀察前,你要先確保這個被觀察的群體是以一個健康的方式去互動的群體,才不會反而讓它變成教會孩子做小霸王的幫兇。
接著,在孩子能和你分享他所看見的個體差異後,開始陪他演練與人相處時常會碰到的幾個情境,比方說,玩具只有一個但大家都想要玩的時候、其他小朋友送東西給自己的時候,或是看到同學被別人欺負的時候。
相信透過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練習以及你的支持和陪伴,你的小小孩將會擁有超乎許多大人的智慧和胸襟,也更能夠在學校與同學和自己處得好,快樂地學習。
參考資料
- Chen, X., Chang, L., He, Y., & Liu, H. (2005). The peer group as a context: Moderating effects on relations between maternal parenting and social and school adjust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76, 417-434. https://doi.org/10.1111/j.1467-8624.2005.00854.x
- Chen, X., Chang, L., Liu, H., & He, Y. (2008). Effects on the peer group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functio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Chinese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79, 235-251. https://doi.org/0009-3920/2008/7902-0001
- Hymel, S., Bowker, A., & Woody, E. (1993). Aggressive versus withdrawn unpopular children: Variations in peer and self-perceptions in multiple domains. Child Development, 64, 879-896. https://doi.org/10.1111/j.1467-8624.1993.tb0294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