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五年前與小天分手後,小如就一直埋首於工作堆中。她比身邊的同事都還要拚命,至今也已經從公關部中的一個小小助理晉升為該部門的總監了。雖然小如的心裡還是渴慕一段羨煞他人的愛情,也已經不再懷念前男友的身影,但是每每有人向她介紹還不錯的對象時,她就會以工作忙碌、行程滿檔為由婉拒對方的邀請。不過,最近剛好因為工作的緣故,小如有機會認識了另一間行銷公司的小健,他們倆人在人生許多的閱歷和想法上可說是非常契合,所以很快地他們便開始進一步的約會認識。
然而,正當兩人的關係看似正往情侶階段發展時,小健卻發現一個至今仍困擾著他的問題,那就是每次他和小如約會後、兩人似乎更加熟悉彼此時,小如的態度就又會突然變得冰冷起來,就算小健只是如常地關心她的生活,卻也會引來小如的不滿與冷落。而這樣的狀況通常都要到一陣子後才會好轉,但是卻又會在兩人下一次見面時再次重演。
讓小健感到納悶的是,究竟小如是否真的也對自己有好感呢?其實說起好感,小如確實是很喜歡小健的,甚至不亞於小健對小如的喜歡。但是令小如自己也不解的是,她和小健的互動最後似乎總是會陷入緊張。「他不要那樣跟我說話、惹我生氣,就不會這樣了」,她想。還是其實她正被自我破壞的行為影響還未察覺呢?
除了上述小如和小健的例子,我們當中應該也有不少人的親密關係常常面對到相處上的挫敗與挑戰。很多的時候,兩人明明期待看到自己的關係變好、變親密,但是我們似乎就會在無形之中做出一些傷害關係的事情。Peel等人(2019)將這樣的行為稱之為,「自我破壞/自我毀滅」(self-sabotaging/self-handicapping)。
所謂的「自我破壞」就是說,故意做出一些行為舉動讓事情無法順利進行或是對眼前的事情構成阻礙,好可以在事情果真未能有好的結果時,找到退路與藉口(Peel et al., 2019)。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一個一直覺得自己考試成績會很不理想的學生,很可能會在考試前還瘋狂熬夜,可能是開夜車抱佛腳也可能是追劇打怪,但是最後的結果都是考試當天由於精神不濟、注意力無法集中,所以考卷寫得一蹋糊塗,果然拿到自己有意無意中期待的爛成績。最後他們便能以此作為藉口,告訴自己與他人說:「看吧,我就說成果不會太好,幹嘛還要讀書呢!」
同樣的概念,當一個人打從心裡不相信自己的親密關係會有好的結局與發展時,他就很可能會做出一些破壞關係的行為還不自知。這樣的說法或許聽起來有些怪異,因為怎麼會有人打從心裡 希望 自己的關係走向滅亡呢?
然而許多研究已經顯示,這樣的行為背後暗示著一個以「自我防衛」作為目標的動機,甚至已經潛入我們的認知系統成為一種自動過程(automatic process),讓我們能夠在面對外在威脅時,毫不猶豫地馬上做出反擊(Berglas & Jones, 1978;Peel et al., 2019)。
換句話說,這些常常在關係中採取自我破壞行為策略的人,大多時候是因為想要保護自己的自尊心以及避免自己受傷,所以他們就會逆向操作,做出一些對關係沒有幫助的事情來,然後又再事後不停地為自己辯護,於是便一而再,再而三的錯失關係發展與成長的機會。
那麼,關係中常見的自我破壞行為有哪些呢?
根據Peel等人(2019)進行的訪談研究來看,人們常用的自我毀滅行動多達九大類:
關係中的自我破壞舉動
一、語言暴力與惡意攻擊
不少情侶或夫妻在遇到衝突的時候,很常會採取的第一個行動就是對著對方咆哮、怒吼或是一直抱怨對方、碎碎唸個不停。除了聲音語調上的改變外,這個時候的他們會語出驚人,用各種貶低對方人格、抹煞對方優點的言詞來批評論斷對方,甚至還會揚言要對方付上代價。
二、緊迫盯人
網路上曾經流竄過一則影片,就是有一個太太在目送自己的丈夫外出工作談生意後,因為不太相信自己的先生真的是跟男性同事談公事,於是便叫了一輛計程車尾隨在丈夫車子的後面。後來丈夫果然被發現是跟另一名女性走進一間咖啡廳。看到這一幕的太太便在一氣之下衝進咖啡店,打算跟先生來個大翻牌。最後劇情的結果不僅出乎眾人的意料,還非常難堪。因為正當這位太太準備潑婦罵街時,她才發現原來這位女性友人是她和先生的熟識,兩邊平常真的有業務上的往來。
假如到這個時候都還有人在想,「也有可能先生出軌的對象正是自己的朋友或閨蜜阿」,那麼這或許恰巧說明了為何你的親密關係一直遇到瓶頸,因為你不信任對方的心理已經嚴重到你需要這樣去查勤,變相傷害自己的關係。
三、退縮抽離
如同文章開頭提到的小如,這種時常在關係中抽離自己、避免親密互動與交流的人,正是採取一種逃跑、冷戰或冷落對方的自我破壞策略。基於過去的經驗,他們的內心多少無法完全信任另一個人,或是放心地去依賴另一個個體,所以他們常常會在遇到衝突或是不安的時候,就像烏龜躲回龜殼中那樣,把自己最脆弱、真實的那一面隱藏起來。
有些人會像小如那樣選擇透過工作或其他人事物(如照顧小孩、長輩)來麻痺自己的情感,製造出一種自己完全不需要別人陪伴與照顧的表象,但是深究其內心,我們會發現其實他們是害怕受傷害,以至於他們不相信有人真的能夠全心接納自己、享受被愛。
四、自我保護與防衛
採取防衛姿態的情人,大多時候都會在關係卡關時,一直執著在誰對誰錯上面(Peel et al., 2019),所以他們會花很多心力指責對方,而不是讚美對方。他們會習慣性地把矛頭對準另一半,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被害者,認為問題永遠在對方身上,要求對方改變的同時,自己卻幾乎不太會調整自己的缺點。
五、鄙視與貶低
假如你有遇過那種每當你準備開口說些什麼就開始翻白眼,或是說些反話來嘲諷你的另一半的話,那麼很有可能對方的自我破壞策略就是「鄙視對方」。他們雖然不會和關係中的另一方正面的衝突、直球對決,但是他們的態度與言語間都顯示出一抹輕挑和不屑。簡單來說就是,他們並未真心尊重、景仰自己的另一半,所以他們才會在對方做出一些舉動時,擺出這樣上對下的態度。
六、忌妒與不安
跟前面的「緊迫盯人」策略相似,一個常常在親密關係中感覺到不安的人,很容易會因為另一半與其他人的互動而感受到忌妒與威脅,以至於常常做出破壞關係的行為。比如說,有些人會因為另一半跟其他異性說話,就故意在對方面前跟其他異性互動曖昧、親密,好讓對方也覺得忌妒、吃醋。
七、自虐
聽起來或許有些弔詭,但是有些人在關係中保護自我免受傷害的方式,反而是傷害自己,像是瘋狂購物、大吃大喝、酗酒用藥等。這是因為,他們透過這些方式得到一種情感宣洩的出口,好來療癒與滿足那個受傷的自己。之前我就曾聽一個被丈夫外遇的太太聊起,每當她想到自己的先生對她做過的事情,她就會透過一直吃零食來讓自己的心靈得到緩解。
八、外遇偷情
從一個情感依附的角度來看,那些時常或是曾經出軌的人,大多時候都不太容易在自己真正的親密關係中敞開、揭露自己脆弱的那一面。這不僅是因為他們本身害怕親密感的緣故,其實也說明了他們不想被束縛、想要掌控人生的心態。他們認為一旦過於依賴一段關係或是一個對象,他們就會被困住、無法擁有更好的選擇。
九、虐待與操控對方
Peel等人(2019)提到,那些習慣管控另一半的經濟收入與支出,或是以情緒勒索另一半,甚至是對另一半的身體施予暴力的情人,基本上都是以「虐待與操控對方」的自我破壞手段在經營自己的親密關係。嚴格來說,他們不把對方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只是想要完全掌控及擁有對方,所以他們才會試圖限制對方的生活與自由。
不知道看完這九種關係中自我毀滅的行為後,你是否有察覺到自己習慣採取的自我防衛手段了呢?
正如前面所述,我們會採取這些破壞關係的行為通常並非因為這些策略真的有效或是真的對關係有益處,反而大多是出於我們內在的恐懼—害怕被拋棄、害怕不被愛、害怕信任後又受傷……。
這樣的恐懼也顯示出我們對自我價值的觀感和評價(Peel et al., 2019)。
「他認識到這樣的我後,真的還會愛我?」
這樣的一句話可以是我們不斷懷疑自我與對方的疑問,但也可以是一個轉化與促進這段關係的肯定句。現在就讓我們學習多多肯定自己與對方,不再破壞自己的愛情。
References
- Berglas, S., & Jones, E. E. (1978). Drug choice as a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y in response to noncontingent suc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6, 405-417.
- Peel, R., Caltabiano, N., Buckby, B., & McBain, K. (2019). Defining romantic self-sabotage: A thematic analysis of interviews with practicing psychologists. Journal of Relationships Research, 10, 1-9. https://www.doi.org/10.1017/jrr.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