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看過由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以及摩根費里曼(Morgan Freeman)兩位大咖演員所主演的電影,《一路玩到掛》嗎?裏頭講述著兩名已屆退休年齡的晚年患者,一起實踐各自的人生願望清單,找尋真實自我的過程。
所謂的「願望清單」(bucket list)所指的就是,「一個人這一生想做的所有事情,而這些事情與個人在每個階段的首要發展任務無關」(Freund, 2020, p. 501)。換句話說,願望清單就是那些我們夢想中有餘力時要做的事情,但是並非那些非做不可的事情。
比如說,我們有些人可能會想要去看極光,但是即使沒有看到極光也不會影響到我們現在與未來的生活;而所謂的不同的人生發展階段必須完成的事情,包括讀書、工作、戀愛、結婚生子、退休等,大多時候則不會被我們當作願望清單,因為我們會認為那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當然,有些人可能會反對這樣的說法,因為很可能對他們來說,找到一份穩定、能賺錢的工作、談一場美好的戀愛、與自己相愛的人結婚生子,就是一種人生的願望。
就某方面來說,《一路玩到掛》這部電影其實是在推崇人們盡早去思索自己人生的願望清單,並且能趁早、及時去做這些自己這輩子想做的事情。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或許也在帶領大家思考,是否我們最終能否達成人生的「願望清單」(bucket list)真的那麼重要。
除此之外,不知道你是否有發現,電影裡所強調的及時行樂以及有些人生活中採取的延遲享樂態度,其實正好反映出兩個不同世代、年齡層的人的想法呢?所以若是硬要不屬該年齡層的人採取其中一種態度去生活,可能也是太強人所難了。
似乎兩者擇一的信念都會讓邁入老年的生命失焦,更難把握當下以及預備晚年的生活。假如我們真的希望自己在生命的終點時,能夠不帶有遺憾和失落,是否真的只有這兩種選項可以選擇呢?
今天我們就要在這兩個夾縫中求生存,找尋那個能夠幫助我們輕鬆、愉快面對老年生活的第三種姿態。
及時行樂的成年萌發觀
首先,第一種人的信念正如同《一路玩到掛》的編劇想暗示的:人們應該趁著年輕有本錢、身體健康的時候盡情去探索、實踐自己人生的願望清單。由此可見,第一種人的態度通常來自於正值青春年華、冒險階段的年輕人、社青族群。心理學家將這群人的發展階段統稱為「成年萌發期/成年湧現期」(emerging adulthood),一般來說介於18-25歲間,但有些人也可能因為發展上較緩慢而延遲到30歲(Arnett, 2000)。
現今這時代身處於「成年湧現期」的社會青年們,大多是剛進入大學、研究所的狀態。他們可能剛離開父母的保護,開始住校或是在外租房子,學習自己獨立生活。在這個階段的社會新鮮人,一方面在心智和身體的發育上已經算為完全,可以獨立自主;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他們在經濟條件、人生方向上卻又沒有完全自主的能力,所以這階段的湧現成年人們仍在四處探索、冒險的過程中。
他們對於自我的價值、人生的目標與抉擇仍抱有許多的遲疑。所以,他們會把握時間與機會去摸索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投入在不同的活動與群體當中,試圖在這些人事物裡面找到一種穩定與安全感(Arnett, 2000)。
同時間,由於他們此刻的人生階段還沒有來自於工作、家庭等等的責任,所以他們更會把實踐人生的「願望清單」看作是他們當前的目標。他們可能會去爬號稱人人這生都該爬過的玉山、泳渡一次日月潭、跑完一次超級鐵人三項、出國來趟打工度假、徒步自助環島旅行等。
延緩享受的壯中年觀
反觀第二種人,也就是那些已經進入晚壯年、中年階段(middle adulthood)的人則是認為,既然自己想達成那些願望,勢必就需要先把所有的時間、精力拿來賺錢、培養能力、累積資源等等的,以利在退休時好好去追逐那些人生的夢想。同時間,礙於種種現實環境的考量,比方說工作上的職分、照顧家庭的責任等等,他們也會因此選擇將這些願望挪到退休後的晚年生活來實行(Freund, 2020)。
除此之外,由於現今人們的壽命越來越長,因此也會讓身處於這個忙碌到爆炸的生活階段的中年人,把他們想做的興趣、嗜好、夢想清單延後,等到功成名就、兒女都長大成人了,才開始去實現自己的種種願望,因為他們似乎認定自己一定會健健康康地活到70、80歲(Freund, 2020)。
不僅如此,研究也發現到,那些介於30-45歲之間、屬於「穩健壯年期」(established adulthood)的大人們,也正迎接著身體體力、心智能力、工作狀態、親密關係最高漲、完整的狀態(Mehta et al., 2020),所以多少他們會把自己的願望清單調整成眼前可達成的目標,比較少去想那些業餘、想做的夢想。
享受過程的超越老化觀
雖然說,及時享樂和延緩享樂或多或少都能幫助一個人達成自己的願望清單、不帶遺憾,然而這可能並不是一個真的能幫助一個人享受他的遲暮之年的生活觀。畢竟他也不是沒有走過上面那兩個人生階段、經歷過這些發展的歷程。
那麼一個年逾花甲的老年人到底該如何面對與享受自己接下來的生活呢?
根據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說法,我們必須學習讓自己「超越老化」(gerotranscendence)。
所謂的超越老化所指的就是,我們開始有意識、刻意地減少物質化生活的追求、花時間與生命裡重要的人相處、更多的時間享受獨處並且經驗到與整個宇宙的超自然連結感受(Erikson, 1982)。
雖然說我們的身體與智力不斷地退化,但是我們對於生命的理解、詮釋與應對卻是更加有智慧的。也因此,我們不再像過去那麼地容易發怒、對於生活感到不滿;反而,我們感受一種生活的愜意與寧靜,為著身旁所有的人事物感謝上蒼(Erikson, 1982)。
唯有當我們能夠這樣超越老化,我們才真的能夠擁有比達成人生願望清單更滿足的生命與生活。
References
- Arnett, J. J. (2000). Emerging adulthood: A theory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469-480.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5.5.469
- Erikson, E. H. (1982).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N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 Freund, A. M. (2020). The bucket list effect: Why leisure goals are often deferred until retire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75, 499-510. https://dx.doi.org/10.1037/amp0000617
- Mehta, C. M., Arnett, J. J., Palmer, C. G., & Nelson, L. J. (2020). Established adulthood: A new conception of ages 30 to 45. American Psychologist, 75, 431-444. http://dx.doi.org/10.1037/amp000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