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是孤島,能靠自己完全;
每人都是陸洲的一片,海上的一員;
倘若海水沖走了一點,
歐洲就要縮水,哪怕是海角的一塊也是如此,
哪怕是您的朋友與您的家園;
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削減,
因為我是人類的成員。
所以永遠別問是誰
驚動了鐘響;它本是為你哀唱
✒ 𝑱𝒐𝒉𝒏 𝑫𝒐𝒏𝒏𝒆 /著
當我們還懷在母腹中時,我們就已經註定要感受到其他人類的溫度,所以當我們歷經九、十個月份的等待終於來到這世上時,我們似乎也不會因為身旁有人而感到窒息、不自在;反而,我們是需要身旁這些人物的存在才有辦法活到現在。
許多醫學研究進一步指出,當年長者表示自己時常感覺到孤單、孤苦無依時,他們的認知功能會快速退化(Cacioppo & Cacioppo, 2014);同時間,一個人的孤單感也被發現和憂鬱症、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免疫系統低落失常、阿茲海默症,以及死亡率有關(von Soest, Luhmann, Hansen, & Gerstorf, 2020)。
由此可見,一個人是否保有穩定的社交生活,將會是幫助他面對人生的中老年階段的關鍵。不過雖說如此,這並不是說只要確保我們的身旁隨時都有人在,我們就能免於這種孤單感,因為孤單和獨處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和狀態。
孤單感所指的是一種主觀上感覺到被外界隔絕開來的感受,尤其是在一個人發現自己所「期待」擁有的社交生活狀態和「現實」生活的情況有落差時,這種感覺就會浮上檯面,讓人心裡很不好受(von Soest, Luhmann, Hansen, & Gerstorf, 2020)。也因此,有不少身旁圍繞著家人、朋友、人群的人,還是時常會感覺到孤單,因為他們所經驗到的社交品質和數量跟自己內心期待的不太一樣。
而獨處則是指一個人自己—不論是無意還是刻意—在一個時間點與情境下跟自己相處的情況,所以這當中並不涉及這個人主觀上的感受,而是一個整體情境、空間上的氛圍與設置。所以說,孤單的人可能在主觀上會覺得自己被社會、身旁的人所拋棄,即使他們身邊是有人陪伴的,而獨處的人雖然沒有實體的人在身旁,但是他可能在主觀的感受上是愉悅的,感受到自己仍是被社會接納、被愛的。
隨著我們年紀增長,身旁的親人朋友一一邁入自己不同的生活步伐,從結婚、離家、一路到死亡,我們也會被迫開始面對非自願獨處後的孤單。然而,奇妙的是,有些人所感受到的孤單感卻會比別人來的強,而也有些人卻會比別人還更少感覺孤單,縱使他們兩人都面對人生結尾時類似的課題。
如此看來,孤獨感除了源自於一個人的主觀期待和現實經驗的落差外,可能還被其他關鍵要素牽動著。而到底是甚麼原因會讓一些即將步入老年生活的人活得比較快樂、健康呢?
為了探究這個每個人到老時都會面對到的議題,一群挪威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長達5年的長期追蹤調查。他們利用挪威人口普查的資料庫進行分層(亦即年齡層、性別層)隨機抽樣調查,從第一階段(亦即五年前)的四千多名受試者,一路追蹤到第二階段(亦即五年後)最後剩下的七百多位受試者(von Soest, Luhmann, Hansen, & Gerstorf, 2020)。
在交叉比對這七百多位受試者在自己中年階段時與老年階段時的問卷結果後,von Soest等人(2020)發現到四個會影響一個人老年時所感受到的孤獨感程度的關鍵原因:社經地位、生理健康、人格特質、社交關係。
他們的研究顯示那些在經濟上較充裕的人,比較不會感受到強烈的孤獨感,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具有比較多的資源能夠自由地進出不同的社交場合(von Soest, Luhmann, Hansen, & Gerstorf, 2020),比方說他們不需要擔心出去和人聚餐時的開銷,又或者是當他們行動不便又需要出門與親朋好友見面時,自己有能力可以叫車來接送自己。
除此之外,排除其他可能後,那些在中年時失業的人也被發現會明顯感受到孤單,而失業也是導致一個人在經濟上更匱乏的原因(von Soest, Luhmann, Hansen, & Gerstorf, 2020)。不僅如此,也可能是因為當一個人失去工作待在家時,他和外界接觸、連結的機會也會相對變少,所以也可能更容易讓他感受到與外界隔絕。
不過,在von Soest et al.(2020)的研究中,他們卻意外發現到那些受過越高等教育的人,反倒更容易在老年時感受到孤獨感。研究者們推測這可能是因為,當一個人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察覺自己內在的問題和狀況,越容易感受到那種孤獨的處境。我也進一步推估,正如蘇試的《水調歌頭》所言:「高處不勝寒」,當一個人的思想越加往上晉升,他就越容易發現知音難求,進而感受到一股孤獨的哀傷。
除了社經地位的可能影響外,這群心理學家們也發現人們生理上的健康與心理上的健康存在著交互影響的關係。相較於那些只是短期生病的人,當一個人長期接受生理殘疾的補助津貼時,他們也更常會感覺到孤單(von Soest, Luhmann, Hansen, & Gerstorf, 2020)。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長期被生理病痛所糾纏時,他的心情大多也會受到影響,進而感覺到孤單。
von Soest等人(2020)的這項長期追蹤調查還有提到,一個在性格上比較外向、開朗、穩定的人也比較不會感覺到孤單,而且可能很多時候反而還能換個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心情,讓自己負面的感受(亦及孤獨感)變小。這種性格跟孤獨感之間的關聯,很可能是因為大多時候一個外向、開朗的人也會是一個積極、樂觀的人,所以他們也比較不會糾結在那些負面想法、感受上。
正如大多人的認知,當一個人沒有甚麼社交網絡時,他就很難不被孤獨所困擾。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一個人感到孤單與否真正取決於他的社交關係的品質(von Soest, Luhmann, Hansen, & Gerstorf, 2020)。換句話說,一個人可能不見得會有很多的朋友(比方說喜歡安靜獨處的人),但是當他有那麼一、兩個推心置腹的親人夥伴而且雙方都處得很融洽時,他就不太會感覺到孤單。
而也正是因為如此,隨著人們的年紀增長,身旁重要的親朋好友一個一個比自己還要早面對死亡,人們心中的孤獨感就會逐漸增加。不過這也是我們每個有幸活到老的人一生終究要面對的課題,也或許是這樣的失落感,才叫我們更懂得珍惜身旁的人還在的時刻吧!
References:
- Cacioppo, J. T., & Cacioppo, S. (2014). Older adults reporting social isolation or loneliness show poorer cognitive function 4 years later. Evidence-Based Nursing, 17, 59-60. http://dx.doi.org/10.1136/eb-2013-101379
- von Soest, T., Luhmann, M., Hansen, T., & Gerstorf, D. (2020). Development of loneliness in midlife and old age: Its nature and correlat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ersonality Processe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3, 388-406. https://dx.doi.org/10.1037/pspp0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