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易容或毀容?自誇與謙噓行為背後的自我呈現與自我實現

從人們的假抱怨、真吹牛言行舉止看社群媒體與日常生活中的自戀動機、行為和結果

2024年8月23日

「人人皆會犯錯,但一個好人會在知道自己走錯路時承認過錯並且改過自新。唯一的罪就是驕傲。」

  

《安提戈涅》Antigone

─ 索福克勒斯 (Sophocles)

在你的生活周遭,是否有那麼一個人經常會在你們對話時,有意無意地將話題引導到他自己的身上,並且在你終於回應他、問他那個他似乎一直希望你提問的問題後,便開始大張旗鼓地向你炫耀自己的財富、成就、外在條件?又或者,你是否曾經在走進一間健身房時,不小心撇見一個站在鏡子前面不斷地擺弄身體、展示自己的身材的愛現男子或女子(Buss et al., 1991)?

還是說,你的臉書(Facebook)、哀居(Instagram)、推特(Twitter)或是最近很流行的脆(Threads)平台上的好友中,是否有人經常發文一邊表示自己又完成了哪個壯舉或是得到了哪項殊榮,一邊又表現地好像很意外、一定是授獎單位搞錯了的謙卑模樣?

在我們的日常人際互動網絡裡,無論是在職場上、社交場合中,甚至是隨著現代科技越來越發達的網路社群平台上,我們都能見到人們以各種形式誇耀自己的成就或優點。而且,無論我們的動機為何,我們常常忽略了自己在這自我展演的過程中所對他人造成的不適感(Scopelliti, 2015)。Sezer等人(2017)就指出,每個禮拜,我們至少會有7成的機率能聽到別人向我們一邊賣弄自己又一邊裝作害臊的樣子—Sezer等人將這樣的行為稱之為「謙噓」(humblebragging)1—所以更別說如果再把那些直接大剌剌地吹捧自己的人加進來的話,我們每個人一個禮拜不想聽到或看到別人自吹自擂,只想好好過日子,會有多麼地困難了。

這種自我吹捧的行為看似微不足道,但卻暗藏著每個人各自想要被滿足的心理需求。有些人可能是很渴望透過這種言行舉止而被別人認可、增加自身的魅力、獲得尊重,成為群體中被喜歡的一份子;也有些人想要藉此來增加個人的影響力以及說話的聲量;又有些人則是透過自賣自誇的舉動來成為自己內在希望成為的那個完美形象或是獲得優越感(Nezlek & Leary, 2002)。也有些人則是因為內心感到非常孤單、空虛,所以希望透過不斷的展演行為來刷存在感(Błachnio et al., 2016)。

幫忙點閱有興趣的廣告,讓覓井能創作更多好文

  

正如社會學大師Erving Goffman(1959)所言,我們每個人彷彿都戴著面具,向別人展演自己認同的或是希望成為的那個角色,因為這是我們探尋自我的一個過程。也因此,他要我們「小心挑選自己想呈現出來的樣貌,因為原先雖然只是一副面具,最後卻會成為你的容貌」(Goffman, 1959)。換句話說,當我們努力活出自己偏好的樣子時,我們也正在不斷地藉此塑造我們個人的價值定位和自我意識。

只是,與其選擇不斷觀照自我、保持低調,有些人則酷愛將個人的生命舞台搬上大螢幕,以一種自己都沒有自覺到的虛偽型態向他人展現他的出眾之處。比方說,一個想要讓別人覺得自己非常愛護地球、重視環保的人,可能會刻意穿上鑄有某環保品牌商標的產品在大馬路上走,但是其實他私底下的生活習慣、購物行為卻是非常鋪張浪費的(Berman et al., 2015)。也有些人希望讓旁人認為他是一個樂於助人的善心人士,因此他可能在幫助一個朋友解決困難或是捐助某個非政府組織或公益機構後,就馬上大肆發文分享自己的善舉,或是只在別人會發現的情況下做出善意的舉動。

由此可見,人們常常陷在一種既矛盾又表裡不一的行動裡:一方面,我們希望別人發現自己的長處和才華,但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希望讓別人覺得我們太過刻意、毫無羞恥。於是,非常懂得包裝自我的人們便學會以「謙噓」(humblebragging)的方式來褒揚自己了。根據Sezer等人(2017)的定義,所謂的「謙噓」就是指一個人表面上似乎在表達謙遜或抱怨一件事情,實則暗含自我吹噓。這種行為在當今社交媒體的時代尤為常見。

比方說,一個想要讓人覺得自己身份特殊、地位重要的人,可能會說出:「唉,真是受不了,每天都要處理這麼多工作上的邀約,我哪有時間放鬆啊!更別說要和朋友吃飯了。」我們可以觀察到,表面上這個人好像是在抱怨自己都沒有時間休息、和朋友相處,但是實際上他卻在向對話中的另一方暗示自己在職場上舉足輕重、沒有他不行的地位。這樣的話語表面上是在抱怨自己很忙碌,但實際上卻是在炫耀自己的受歡迎程度,也就是大家都搶著要找他、他人緣很好的樣子。善於這種說話模式的人習慣透過這種「謙噓」來達到自我推銷的目的,同時又希望避免直接自誇帶來的尷尬和反感。

但是,不知道當你看到這個例子時,心裡面呈現出來的觀感如何呢?應該多少會有種不太舒服、感覺說這話的人有些自傲的印象吧?確實,根據Sezer等人(2017)的實驗結果,雖然人們以為只要這樣以抱怨開頭、若有似無的自我表揚就能同時達到誇耀自己及減少令人作嘔的疑慮,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因為大家或許還忘了「真誠」(sincerity)這個特質在人際互動裡的重要性。

與其被談話中的另一個人一直用一種居高臨下、施捨的姿態對待,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希望自己在一段關係中能被尊重和真誠相待。因此,當我們身旁的人傳遞出來的訊息是,「真困擾,我就是那麼重要耶!」的討人厭口吻時,他在我們心中的好感指數便會瞬間降低,讓我們感覺到這個互動不太真誠、有點做作和虛偽,甚至也會讓我們懷疑他是否真有他說的那樣有能耐呢(Sezer et al., 2017)?

既然如此,還是我們捨棄以抱怨為開頭的自誇方式呢?改用看起來很謙卑的自誇方式呢?所謂的「很謙卑的自誇方式」是指說,一個人刻意表現出不可思議、驚訝、出乎意料的樣子,實際上則是在誇讚自己(Sezer et al., 2017)。比方說,一個剛收到某名校入學通知的準學生,可能會在自己的社群媒體上發文說:「收到XXX大學錄取通知!他們是不是搞錯了,我耶,真的還假的啊?!」這句話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這個發文的人非常震驚、訝異自己被選中,但是實則不然。

只要我們仔細一想,這句話背後似乎有些矛盾,因為如果他當初不覺得自己有資格、有能力可以去申請這所學校,那他又何必去申請呢?既然如此,他又為甚麼要在收到錄取通知時,反過來質疑評選委員的決定,彷彿自己當初沒有很認真看待似的?同時,這樣的言論又要叫那些很認真準備資料、申請該校最後卻沒被錄取的人情何以堪呢?

此外,如果一個人真的很謙遜、不需要別人的認同和關注,那麼他又何嘗需要將自己的成就昭告天下呢?所以,深入探究以後,我們就會發現這句話背後其實並沒有那麼謙卑。這個人並沒有對這個消息感到不可思議,反而內心還非常沾沾自喜地希望讓大家都知道自己是那樣有能力、聰明的人。

如此說來,似乎刻意不要太赤裸、太張揚的自誇並沒有為人們帶來好處。甚至,這樣的言行除了會讓人感到虛假外,還可能會降低別人幫助自己的意願(Sezer et al., 2017)。在一項實地實驗中,Sezer等人(2017)請來一位女研究員佯裝成一位學生委員會的代表,在街上四處邀請當地大學生參與一項促進學生福利的聯署活動。

在一百多名的大學生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會聽到對方有意無意的「謙噓」言論,而剩下的三分之一則只是聽到對方單純分享關於自己的一項好消息。最後的研究結果顯示,相對於86%在聽完對方直述自己的成就而同意協助對方的學生,對那些聽到對方表面假裝謙虛實則在炫耀自己的大學生而言,只剩下65%的人願意支持對方的聯署活動。也就是說,我們自以為是的「謙噓」舉動不只降低了關係中的真誠度,更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利他行為。

幫忙點閱有興趣的廣告,讓覓井能創作更多好文

  

既然這樣,我們又該怎麼做才不會成為一個又愛現、又愛裝的人呢?和我們認知的非常不同,Sezer等人(2017)提到其實我們只要真實地、直白地說出自己的成就或優點就好了,毋須刻意偽裝或過分強調,因為雖然自誇確實不是一個很討喜的行為,但是它卻也比「謙噓」來得高尚多了。舉例來說,與其再邊發牢騷邊自詡自己的工作能力,更能讓人感覺到你的價值與態度誠懇的說法是:「我有很多工作要完成,所以很難和朋友去約會。」或是與其假裝自己很意外入選,倒不如就誠實、不迂迴地說:「我被錄取了!」又或是「我剛拿到一個超大的訂單!」簡單來說,如果我們的內心明明就想毫不避諱地讚賞自己,那就讓我們外面做的跟裡面想的達成一致吧!

如果有一天,我們發現自己無法再赤裸裸地向人展示自己的優越感又不怕別人覺得我們很驕傲而必須「謙噓」時—因為我們可能更希望成為一個真正謙和的人—那或許這正是我們進一步思考,是否非得要昭告天下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所在的時候了。也正是這樣的時刻,我們便會發現或許我們更看重某些特質或成就勝過被別人追捧,如此我們便能更忠實地呈現自己,成為我們精心挑選又不失真的樣貌。

如果一直看見別人在社群媒體上發文炫耀他們的美好人生與生活,會讓你感覺到很自貶、難受的話,雖然一開始可能會很不習慣,但或許戒斷你對社群媒體的依賴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我的生活周遭也常常會遇到很喜歡在社群平台上發文分享書籍摘要、知識文、簡短的觀後心得要大家看看,或是張貼自己各種頭銜榮耀的朋友,很多的時候他們可能是希望能讓別人覺得自己是個有學識涵養、說話有料、頗具社經地位的人物。這樣的自我展現固然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喜歡閱讀」、「熱愛學習」、「專注專業」只在別人看得見的時候才發生,那麼我們勢必就得反問自己,我們戴上的面具真是屬於自己的,還是只是一個怕失寵而四處跟風的易容術呢?也會不會一不小心,我們就迷失自我,把自己毀容了呢?

幫忙點閱有興趣的廣告,讓覓井能創作更多好文

  

[1] Sezer等人(2017)研究裡為這種表面上像是在抱怨、表示謙卑,然而實際上卻是在炫耀的自我誇耀方式創造了這個用詞:humblebragging。作者在這將之翻作「謙噓」,故意以「噓」替代原本謙虛裡的「虛」來暗示這種行為人前人後不一致,表面是謙讓但實則在吹噓自己,也讓聽到的人不勝唏噓、感到不屑。

References

  1. Berman, J. Z., Levine, E. E., Barasch, A., Small, D. A. (2015). The braggart’s dilemma: On the social rewards and penalties of advertising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52(1), 90-104. https://doi.org/10.1509/jmr.14

  2. Błachnio, A., Przepiorka, A., Boruch, W., & Bałakier, E. (2016). Self-presentation styles, privacy, and loneliness as predictors of Facebook use in young peopl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4, 26-31. http://dx.doi.org/10.1016/j.paid.2015.12.051

  3. Buss, D., & Chiodo, L. M. (1991). Narcissistic acts in everyday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9(2), 179-215. https://psycnet.apa.org/doi/10.1111/j.1467-6494.1991.tb00773.x

  4. Goffman, E.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5. Nezlek, J. B. & Leary, M. R. (2002).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lf-presentational motives in daily social intera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2), 211-223. https://psycnet.apa.org/doi/10.1177/0146167202282007

  6. Scopelliti, I., Loewenstein, G., & Vosgerau, J. (2015). You call it “self-exuberance”; I call it “bragging”: Miscalibrated predictions of emotional responses to self-promo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6), 903–914.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5573516

  7. Sezer, O., Gino, F., & Norton, M. I. (2017). Humblebragging: A distinct – and ineffective – self-presentation strate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4(1), 52-74. https://psycnet.apa.org/doi/10.1037/pspi0000108

幫忙點閱有興趣的廣告,讓覓井能創作更多好文